新闻动态
食用油发展史一讲
作者 Zyj11
浏览
发布时间 2016/03/15
食用油发展史一讲
上古时期,我国古人就已开始食用油类食品,不仅如此,据古书记录,不同季节还须使用不同的油。春天用牛油煎小羊、乳猪;夏天用狗油煎野鸡和鱼干;秋天用猪油煎小牛和小鹿;冬天则用羊油煎鲜鱼和大雁,这时吃的油是动物油。
汉代以后,开始出现植物油,但不能食用,只用来制绢布,直到宋代,才开始有食用植物油的纪录,有麻油、豆油、菜油、茶油等。
按照我的理解,我们人类早吃的油是动物油,也就是荤油。
具体早是哪种动物的油脂,这个就不得而知了。
《黄帝内经》:“王母授帝以九华灯檠,注膏油于卮,以燃灯。”这是一种说法,油是西王母授给黄帝的。另一种说法见《渊鉴类函》:“黄帝得河图书,昼夜观之,乃令牧采木实制造为油,以绵为心,夜则燃之读书,油自此始。”按这种说法,是黄帝从河图书中得到的启示,采木实为油,显然已是榨油。而黄帝时还无书也无榨油技术,故些说不可信,乃后人伪托。为见《事物绀珠》,则为神农作油,按此说法,油则又始于炎帝。
其实,初有文字时,并无“油”字,早时称油为“膏”或“脂”。按《释名》曰:“戴角曰脂,无角曰膏”。早时的油都是从动物身上提取出来。早的称谓,有角者提炼出来称脂,无角者提炼出来称膏。《大戴礼记.易本命》曰:“戴角者无上齿,谓牛无上齿,触而不噬也。无角者膏而无前齿,谓豕属也。无前齿者,齿盛于后,不用前。有羽者脂而无后齿,羽当为角,谓羊属也,齿盛于前不任后。”《考工记》郑注:“脂者,牛羊属;膏者,豕属。”古人之称谓,分别得非常清楚。同是荤油,牛油羊油必称脂,猪油必称膏;同是脂,在脊又曰“肪”,在骨又曰“栅字换成月字边”。
这些历史记载也说明了,我们人类早的油是从动物身上提取出来了,根据所选择动物的不同,叫法也不一样,长有角的动物所提炼的油,称之为脂,没有长角的动物所提炼出来的油,称之为膏。
早在周代,脂膏的使用,一种是放入膏油煮肉,一种是用膏油涂抹以后将食物放在火上烤,还有一种就是直接用膏油炸食品。《续晋阳秋》记:“桓灵宝好蓄法书名画。客至,曾出而观。客食寒具,油污其画,后遂不设寒具。”当时的寒具,就是用膏油炸的面食。
使用相当长时间的动物油后,因为榨油技术的诞生,才始有素油。
素油的提炼,大约始于汉。
刘熙《释名》有“柰油,捣实和以涂缯上,燥而发之形似油也。杏油亦如之。”柰是果木,也就是林檎的一种,也称“花红”和“沙果”。缯是当时丝织物的总称,古谓之“帛”,汉谓之“缯”。将沙果和杏捣烂搅和后涂在丝织物上,待干后好像是油一样,其实并非真正的油。
按《天中记》中说法:“早时的素油是从“乌臼”中提炼出来的:“荆州有树,名乌臼,其实如胡麻子,〔左提手右一寿字〕其汁,可为脂,其味亦如猪脂。”“乌臼”,实际为“乌桕”,落叶乔木,有种子,外面包白色蜡质。种壳和仁确实都可榨油,但榨出的油现在都只能作工业原料。
《三国志.魏志》:“孙权至合肥新城,满宠驰往,赴募壮士数十人,折松为炬,灌以麻油,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。”这里以芝麻油作为照明燃料。晋人张华《博物志.卷四.物理》中,已记:“煎麻油。水气尽无烟,不复沸则还冷。可内手搅之。得水则焰起,散卒不灭。”
可见,芝麻油是早的素用食油。
张华的《博物志》上已记有用麻油制豆豉法:“外国有豆豉法:以苦酒浸豆,暴令极燥,以麻油蒸讫,复暴三过乃止。
按《汉书》所说,芝麻乃张骞从西域带回的种子,所以芝麻初名“胡麻”。《梦溪笔谈》:“汉史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种来,故名‘胡麻’。”大宛是古西域国名,今独联体中亚费尔干纳盆地。
汉时,芝麻已有大量生产,榨油技术如何发明,早期如何操作,却并无文字记载。
关于食用油的发展历史,今天先告一段落。欲知后事如何,请看明日分解。建明榨油机祝广大用户朋友们生产顺利,收益高高!让我们携手建明,共享诚信带来的双赢与成功。巩义市建明机械有限公司24小时咨询电话:0371-64568066 13623811166(翟经理)
上一篇: 食用油发展史****讲下一篇: 自己榨油安全健康 建明为您开启创业梦想